作者: 陳旭(桂林電子工業學院設計系,廣西桂林)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索取不斷擴大,全社會正處於資源危機亟待解決的時代。 “非物質主義”的設計觀,它是與當今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密不可分的,是一種全新的設計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它對人類自身的發展,以及後世子孫的生活延續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該設計理念不僅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相合,而且符合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的現實和需要,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設計體系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1設計的本質 

工業設計的一個重要設計原則是“以人為本”,研究人與機器、人與自然的關係,通過設計使產品的功能、結構、形態、色彩及環境條件等更合理地結合在一起,滿足人們物質及精神的需求。同時設計過程亦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創造過程,通過恰當的設計使人與自然更和諧,對資源的利用更合理,使人類得以長期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由此可見,設計的本質實際上就是:發現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問題)——改進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使人與產品、人與環境更和諧,進而——創造新的、更合理、更美好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設計的結果並不一定意味著某個固定的產品,它也可以是一種方法,一種程序,一種制度或一種服務,因為設計的最終目標是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問題”的,這正是“非物資主義”設計觀得以產生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 

2非物資主義設計觀的產生 

縱觀近代工業社會的設計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時期,由於科技發展水平及人們需求的變化,產生了不同時期各具特點的設計方式,其中無不蘊涵著設計的本質表現,體現著設計與生活的密切關聯性。既都是以“物質”的設計和生產來解決人們生產中的問題和滿足人們生活中的需要,正是這種“物”的積累使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進步,無疑將以更快的速度改變當代經濟社會生活和世界的面貌。然而,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種改變在過去短短的二百年裡產生了大量的社會問題。非物質主義設計觀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並基於以下幾個因素提出來的:
 
2.1環境問題。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可以隨心所欲地干預自然,伴隨著物質
財富大量設計和生產的是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費,嚴重威脅到人類與地球共同進化與持續生存發展的可能,遭到大自然無情的報復。森林面積的縮小、土地沙漠化、生態平衡的破壞、自然災害的頻繁等等一系列問題,使人類意識到必須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係,樹立共存共生的發展觀念; 

2.2人口問題。人類已有60億之眾,在21世紀,人口還會大幅度地增長,由於生活質量的改善和醫學的進步,我們又將面臨一個人口老齡化的地球。到2015年,全球人口預計將達到75億,過多的人口及其對物質的需求必然導致生態環境更嚴重的損害; 

2.3文化的因素。隨著人類保護資源、愛護環境意識的提高,使消費觀念從物(產品)的層面轉為服務層面,從“物為我用”轉為“物盡其用”,從而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 

2.4科技的因素。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新的設計理論—— “非物質主義”設計提供了物質和技術上的保障,非物質設計理念不僅是一種與新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人工智能相匹配的設計方式,同時它也是一種以服務為核心的消費方式,更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3 “非物質主義”設計理念 

“非物質主義”設計理念倡導的是資源共享,其消費的是服務而不是單個產品本身。目前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以產品消費為主流,其做法是:生產者生產和銷售產品,用戶購買後佔有產品並使用產品得到服務,產品壽命終結將其廢棄。 “非物質主義”的做法是:生產者承擔生產、維護、更新換代和回收產品的全過程。用戶選擇產品、使用產品,按服務量付費。整個過程是以產品為基礎,服務為中心的消費模式,它與傳統的產品消費模式的區別在於: 

3.1先佔有後使用的消費必然存在著排他性,伴隨著產品功能的閒置浪費;而“非物質主義”使單個產品的服務量共享,以服務量為紐帶聯繫生產者與用戶,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有服務需要的用戶,能夠充分利用資源; 

3.2 “非物質主義”的生產者是以提供“服務”達到盈利的目標,這將弱化有計劃的產品廢止制,為謀求利益的最大化,生產者的著重點將從更新換代逐漸轉為減少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將生產成本與生態成本有效地綜合起來,使生產者主動地去做一些有利於生態系統的工作,如有用部件的回收再用等; 

3.3“非物質主義”的用戶以服務量付費,改變了過去先佔有產品後使用的隨意性,促使用戶主動優化使用過程,使生產者與用戶共同擔負起環境保護的責任。 
網絡的發展是“非物質主義”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我們的一切應用都是基於網絡的。未來網絡下的軟件業最終也將走向服務。買軟件將變成租軟件,用戶付出的只是低廉的租費;軟件公司的軟件一生產出來就放在網上租售,光盤這個物質將消失;用戶擁有一切選擇的權利,壟斷將在這裡沒有任何用武之地。 

4非物質設計理論與中國特色的現代設計 

“非物質主義”設計理念是在西方社會背景下提出的,但從這一設計理念的內涵來看,不僅與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相合,而且完全符合中國的現實狀況。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設計體系和引導合理的生活、生產方式有積極的意義。這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4.1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在中國傳統的產品和建築設計中都有鮮明的體現,特別是在技術發達、人類過度干涉自然的今天,這一觀念更顯其積極的意義。近年來設計界提出的綠色設計以及人類造物適度性的主張,無不是這一哲學思想在現代設計中的體現; 

4.2在中國人的行為文化中,自古就注重個性修養、擺脫物慾以及勤勞、節約、講究實效等優良的文化傳統,這與“非物質主義”所倡導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態度有極其相似之處,從而為在我國設計及消費生活只推廣這一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良好的社會道德基礎; 

4.3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相對而言又是一個資源小國。在我們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設計模式時,非物質設計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藉鑑的新的思路。 

5結束語 
設計不僅僅是藝術與技術、技術與情感的橋樑,它更是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的保障。 “非物質主義”設計理論強調的是資源共享,提供的是服務而不是單個產品本身。這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能夠使人類得以長期地,可持續地發展下去。科學技術的發展將大大促進“非物質主義”生活方式的實現和推廣,為非物質主義的設計理論提供科學的保障;但同時它所帶來的全球安全問題、技術倫理問題、人文關係問題等亦需得到足夠的重視。同時,這一設計理論的實施將是一個系統的、龐大的服務體系,需要一種全新的綜合科學的管理系統才能得以順利地實施。 


參考文獻 
1馬克.第亞尼著.滕守堯譯.非物質社會——後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藝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趙江洪.未來的起點在過去[J].裝飾.1999,4:12-14 
3趙江洪,龔克.可持續發展與非物質主義.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刊.2001.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emia6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